本地九十後紋身師兼版畫藝術家李寧,上月於香港版畫工作室完成個展,展出版畫創作及動畫短片。(吳楚勤攝)
以前身上有大範圍紋身的多屬黑道中人,被稱為「公仔佬」;時移勢易,紋身變得普遍,不分年紀背景,文青、OL、侍應、跑友等均見小紋身,逐漸告別「左青龍右白虎」等江湖味道霸氣圖案,而是藝術創作性的符號、字句或繪畫,成為一種身體美學,或自我陳述。
本地紋身師兼版畫藝術家李寧,從小喜歡作畫,後來自學紋身,10年間練出一手好技藝。第一個作品是他左腿的犀牛圖案:「許多紋身師傅的大髀和小腿,都留給自己研究。」
初次幫人紋身是一位夾band的朋友,李寧笑說:「他想在手上紋『左、右』兩個字,因為他分不清方向。」
中學時期,李寧接觸到LMF樂隊成員阿肥所寫的書籍《紋上癮》,對紋身產生興趣,開始上網找資料,在學校電腦室打印圖案再剪出來,去沙灘時貼在皮膚上,曬出花紋。
他試過用圓規的針、縫紉針等紮在皮膚上留痕。「試完自己再試朋友,同學們古靈精怪,所以肯讓我試。」
直至2012年考入香港藝術學院,一次與朋友到台灣旅行,買了紋身初學者套裝,擁有正規工具,便自行摸索。「技術是在YouTube自學得來,再透過親身光顧不同紋身師,觀察別人做法,不停鑽研,再一邊讀書,一邊幫人紋身。」
▍紋屁股最痛
李寧身上不同時期的刺青,代表着不同故事,記者望着他頸上紋身,問紋的時候痛不痛?
他認真回答:「頸不算痛,只是喉核有點點痛,反而紋屁股最痛。」他展示背部的蛇圖案,是在台灣紋身展紋的。「由法國和日本師傅一起為我做,日本人慢工、技術細緻,而且曉自己弄紋身槍,希望為客人上色時不會引致太大破損,減少傷口。法國師傅則手速快,用槍力度較大,然而因為快,傷口結痂脫皮和康復較快。」
那次經歷讓李寧大開眼界,同時付出代價:「咬着紙巾,忍痛在紋身展連續紋了3天,沒想到離開酒店時,發現蛇圖案墨水不小心印在床單上,要賠錢。」
李寧替客人所紋圖案全部度身訂造,只要給他一段文字或照片,形容想要的東西或個人經歷,他便會轉化成圖像。10年間練出一手好技藝,亦漸漸儲成一個迷你圖庫,成為創作材料。
「比較多人選擇圖像上非常討好的動物,譬如鹿、鯨魚。」他的客人包括社工、老師、醫生和記者等:「每個圖案都非常個人,通常社工最多故事。」
李寧最難忘的客人是一名單親媽媽。「如果以TVB劇情來看,她是傳統慘情故事女主角,不過她非常硬淨,不被社會定型。」
這名單親媽媽在李寧紋身事業剛起步時已幫襯。「當時我二十歲出頭,她大我幾年,帶着兒子前來。兒子是一名資優生,乖乖坐在旁邊看書。這些年來,她找我數次,由客人變成朋友,見證她兒子長大,相當難忘。」
李寧(右)從小喜歡繪畫,後自學紋身,十年間練出一手好技藝。(受訪者圖片)
李寧按客人的文字故事或個人經歷,度身訂造獨一無二的紋身圖案。(受訪者圖片)
▍烏克蘭人紋棉花
畢竟紋身是一輩子的事,用心去做,對方會感受到。「有些客人,甚至變成室友一起租studio。」去年底,李寧和填詞人梁栢堅在美荷樓舉行分享會,主題為「大時代下紋身為何?」
李寧憶述:「梁栢堅在烏克蘭訪問過多名紋身師與顧客,他拍攝記錄這些烏克蘭人在戰爭下各自的紋身動機。在烏克蘭,許多人紋棉花,原來俄文的棉花代表爆炸、炸彈,具深層意義。」
他同時創作版畫,記者初見李寧,是去年香港藝術學院的The Collectible Art Fair展覽,他以裱貼方式創作了一幅麻膠板的凸版畫。修讀學士學位前,李寧和朋友歐遊,在倫敦參觀了德國藝術家Anselm Kiefer回顧展,對方用稻草、黏土拼貼形式創作巨型版畫,他深感震撼,回港後嘗試在畫作上進行拼貼,開始接觸版畫,又把紋身儲起的圖案東拼西湊,組成一些新故事。
李寧在2022年獲選為香港版畫工作室的年度研究學人,在導師、工作室行政總監馮浩然指導下,用一年時間回顧和檢視自己一貫的版畫創作方法,找出新發展方向。
李寧在2022年獲選為香港版畫工作室的年度研究學人,用一年回顧和檢視自己一貫的版畫創作方法,找出新方向。(受訪者圖片)
最近,李寧完成個展「你記唔記得我唔記得咗啲乜」,展出實驗版畫,又滙集不同種類版畫製作一條動畫影片,並親身旁述。「主題講述版畫世界的失憶故事,是跟準備移民的朋友在海邊露營時構思,這種失憶狀態既可以是剛剛睡醒,回想夢境的感覺,又可形容為近幾年對社會變幻的懷疑,究竟發生什麼事呢?」
版畫印版的英文是Matrix,跟經典科幻電影《22世紀殺人網絡》的英文名一樣,創作方式獨特。「繪畫是循序漸進、一步步的記錄,觀者能隨着筆觸,聯想作者的種種。版畫比較冷靜,將靈感轉化成一幅完整圖像,經過繪製圖稿、雕刻印版、塗抹油墨、壓印等工序,每次創作如同一場實驗。版畫是在完整雕刻後不斷印刷,觀者不易追溯畫家作畫的心路歷程。」
除了常見的凸版印刷,李寧還創作了凹版和絲印作品。3幅版畫Moonfish是李寧自創新式凹版印刷,首次使用紋身槍在膠版上雕刻。「Moonfish是前年中秋節,我在大坑一間商店提供紋身服務,創作了一系列圖案,一稿兩用。」
李寧作品可見本土景物,譬如絲網印刷The Printshop可見土瓜灣益豐大廈附近店舖,是他平日工作和流連的地方,擁有海濱美景;另一幅絲網印刷The Dealer,描繪一名老伯在彩虹港鐵站出口附近賣栗子和雞蛋,他介紹:「我居於彩虹,時常遇見坪石邨麥當勞附近的小販,這個年邁老伯是持牌人,幫他炒栗子的是旁邊一個阿叔,因為小販牌限制,持牌人必須在指定地點才能合法運作。」
絲網印刷作品The Dealer呈現彩虹港鐵站出口附近賣栗子的小販老伯。(受訪者圖片)
▍在流行數碼創作的速食年代,問李寧為何選擇版畫?
他提到藝術史及歷史學家Jennifer Roberts所製作6段有關Printmaking的YouTube影片,當中涵蓋現代藝術家如何運用版畫表達意見。「每集不同主題,包括Pressure、Reversal,一集提到黑人藝術家用自己身體作版畫材料,油墨潑在身上,在地上作畫,表達黑人權益問題,可見版畫獨特存在價值。」版畫和紋身都屬於「轉印」,版畫容許多次複印,成品面向大眾,紋身卻是獨一無二身體印記。兩種截然不同的形式,同樣透過圖像轉印、線條,反映李寧天馬行空的想法。無論手執雕刻刀抑或紋身針,下手一刻須極度專注,手要穩,呼吸要調整,猶如與自己相處的時間。
李寧讀書年代是運動達人,擅長短跑、打波,現在忙於創作,習慣聽「有聲書」或網台節目,喜歡New Age理論,豐富創作世界。
李寧小檔案
出生年份:1992、出生地點:香港
學歷:香港藝術學院藝術系學士
展覽:「入甕」(2021)、「迴光——香港版畫工作室年獎2019-2020得獎者展覽」(2021)及「你記唔記得我唔記得咗啲乜」(2023)等